2020.9.20 霞喀羅古道
說書人:暖包
副領隊:睡包
壓隊:老林
隊員:雅莉+宜萩+艾珍
交通:大天使車隊,台北來回,陳大哥
住宿:清泉山莊400/人,早餐100,包含司機
行程:
9/19 1500台北車站捷運出口M3出發→資源莊吃冰→清泉頭目市集晚餐→清泉山莊
9/20 0400起床→ 0430早餐→0500上車→ 0610登山口 → 0620出發 → 1116白石駐在所→ 1555抵達養老→ 1840竹林交流道甕仔雞晚餐→ 2155返家
路程時間:共486分,共8小時06分
0620石鹿登山口→0648田村台駐在所→0703離開-→0758霞喀羅大山登山口岔路→0838往霞山及麥巴來山岔路→0917猶山駐在所遺址→1019繩索橋→1044朝日駐在所→1054霞喀羅吊橋→1116白石駐在所→吃飯
1215出發→1253白石吊橋→路基崩塌先下切溪谷後高繞天梯→1330武神駐在所→1427馬鞍駐在所遺址→1506栗園駐在所遺址→木炭窯→1555養老登山口
霞喀羅簡介:
250年前泰雅族武塔卡拉霍,因小米收成減少,狩獵區重疊,遠從仁愛鄉瑞岩翻山越嶺,跨越聖山大霸尖山,來到頭前溪的上游流域,這裡盛產堅硬的「烏心石」,故稱為 「霞喀羅」(Syakaro)。
霞喀羅步道最早泰雅族基納吉群(Kinaji)西遷、訪親、狩獵的社路,貫穿新竹尖石鄉及五峰鄉。光緒12年,林朝棟率清兵討剿霞喀羅群時,沿民有都山稜線開闢的隘勇路。後因日人為搶奪山區資源,再次攻打基那吉群,利用味方番,慢慢進逼天同社和木喀拉卡社,並開闢「霞喀羅警備道路」(五峰到石鹿)與「薩克亞金警備道路」(石鹿到秀巒),後再建「鹿場連嶺警備道」(現俗稱的根本古道)連接到觀霧,三條總稱「鹿場連嶺古道系統」。
為了鎮守兇猛的泰雅族群,每2.4公里就設置一座駐在所或分遺所,共25個密度為全台之冠,後戰事平定後縮減成13個,國民政府接受後,將少部分改成派出所,民國78年裁撤最後一個白石派出所。
駐在所由西到東分別為(有標記為日人裁撤的,括號的為民國改成派出所的):十八兒(五峰)、西熬(茅圃)、桃山、井上(清泉)、笠野、瀨戶(民生、雲山)、松本、霞喀羅(石鹿)、小林、庄子、田村台、高橋、松下、楢山(青山)、朝日、石楠、薩克亞金(白石)、見返、武神、馬鞍、哈嘎、塔拉卡斯(栗園)、養老(延老)、錦路、控溪(秀巒)
【井上駐在所】今清泉吊橋旁
【霞喀羅駐在所】
由張學良故居後面接清石產業道路,沿途較大的駐在所為1922年建立的「霞喀羅駐在所」,設有酒保,砲台、神社等,對面的山區為天同社範圍,國民政府改名石鹿派出所,房舍於民國53年時重建,民國78年廢除。
接續林道路況較差,但仍可開到『庄子駐在所』,也就是現在的【石鹿登山口】,庄子駐在所前方的空地已變成登山口的腹地。
石鹿登山口
公廁及一旁給祖靈的貢品(入口也有)
【田村台駐在所】
大正十一年時(1922年)設立,有警察中隊約一百人在此駐守,大門為少見的冠大門形式,在西方小山頭設置各兩門山砲和野砲。大正十四年時(1925年),從此處向南開鑿了【鹿場連嶺警備道】(根本古道)。
目前的遺跡只剩石造建築物,如夯土屋、大門的石砌駁坎和坡道、酒保、橢圓掩堡等。
田台村駐在所範圍很大,大平台現已被柳杉佔據,除了此平台外,後面一層層的駁坎範圍不小,以前還有劍道比賽,往霞喀羅大山登山口方向,沿途也有一些駁坎的痕跡,此處也是鹿場連嶺步道(現稱根本古道,目前這裡崩塌無法通過)的起始點。
僅剩大平台,和大門的斜坡和駁坎,後方仍有一些遺跡
其中的玻璃瓶有個公雞標誌(很難查待查)
續前行,遇歐卡桑斷崖需高繞,原本在山腰上的高橋駐在所已在日治時期就崩塌,路上有清楚的布條可跟走,名字的由來是因日本警察小孩誤觸未爆彈而喪命,傷心的母親走到這裡不小心墜崖而命名。
高繞處有點坡度,當天身體狀況,馬上分出高下
通過高繞就到了日人鑿開的鞍部,形成門狀的通道,原住民稱為”Belefun“,意思為「門」。
Belefun,門
霞喀羅大山登山口
續行來到回頭彎,可看到藍天隊的指標寫往霞山分岔點,此地也是松下駐在所的舊址。
松下駐在所
【楢山駐在所】
設於大正十一年(西元1922年),位於霞喀羅大山向東延伸的凸出稜間,因附近盛產椎茸,原名為【椎山】,當年筆誤寫做【楢山】。
昭和十年(1935年),有公醫進駐增設醫護所,國民政府接管後,改名為【青山駐在所】,民國58年裁撤。醫護所只剩空地的蹤跡,但大門、圍牆遺址和側門排水溝仍清晰可。
林務局簡介楢山駐在所
繩索橋
霞喀羅吊橋
【白石駐在所】
白石,原為薩克亞金(Sakayachin),泰雅語「可磨刀鋒銳利的亮白石頭」的意思。此地大約為霞喀羅整段的中間點,遊客大多在這裡休憩或午餐,日治時期也是非常大的駐在所,並設有砲台、酒保等設施。
國民政府年代為最後一個裁撤的派出所,內部有大片高架木板可供宿營,當楓葉季來臨時,這裡像菜市場一樣熱鬧。
只有老林記得照相
駐在所後面發現的鐵管
由此處之字形下坡到白石吊橋,是楓紅最好拍的地方;過橋後因崩塌多處,有兩個天梯和高繞路線,沿途布條及指標明顯,稍加注意既可發現。
馬鞍駐在所是過白石吊橋較大的駐在所,比路還高的石砌駁坎非常的清楚。
栗園駐在所名字由來是因原住民以前在此地種植小米而得名,但寫地名的人不小心誤值為栗,應為「粟」較正確,這裡大門兩側遺留的夯土牆遺跡明顯。
馬鞍駐在所
坡道和兩側比路還高的石砌駁坎和大門坡道
霞喀羅全線在日治時期十分平坦,因為要快速補給和運送大砲鎮壓,全線沒有階梯,坡度也不超過5%,至今除了一些崩塌地形外,其餘走來相當舒服,非常適合全家大小的步道,全段人文和地景豐富,若是能知道一些故事,或與知道故事的人來走一趟,會是非常有趣的體驗。
狂奔四公里的養老登山口
備註︰
1、 行車至石鹿登山口,由張學良文化園區接清石道路,全長約15.2公里。石鹿前為平穩水泥路,過石鹿後為兩條石板路方便行車,但多泥濘和積水,低底盤要小心。
2、 清泉→養老總爬升:約687m、總下降:約1119m,屬較輕鬆,反向走較辛苦。
3、 霞喀羅古道全段若分為二日完成,必須在白石駐在所(約12公里處)紮營過夜,目前留有辦公廳及警察宿舍兩戶,保有完整木板床舖兩間約可睡十人左右,但老鼠屎、青蛙和蛇類多,若遇賞楓時節要另帶帳篷備用,以免沒地方可睡。
4、白石駐在所沒有水源,需在霞喀羅大橋附近取水。
5、 養老端為柏油路面,有中型停車場且楓紅較多。
6、日治時期霞喀羅沿途的電線桿(柳樹材質),非一般銅線而是堅硬的鐵線,防止原住民破壞,經過百年仍屹立不搖。
留言
張貼留言